分享台

和“甲方”打了四年交道,我把里面的辛酸血泪总结成了三张图

墨恋 · 1月3日 · 2021年 · · 1680次已读

本篇内容原地址:微博 “懂设计DoneDesign”→ 原地址

对于一位设计师来说,“甲方”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令人害怕的生物之一了。 

从大学阶段开始,我做了大概四年多的设计师,直到今天,每天都还在和形形色色的甲方与客户接触。 

我向来自诩为一个脾气好、好说话的人,但在和各种各样的甲方打过交道以后,也深知这其中的“水深”之处。

作为一名设计师,和甲方打交道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只想说,比起那些广为流传的段子,真实的情况,往往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不仅仅是设计师。
这个世界上,有难搞的甲方,一定就有默默为之落泪的乙方们。 

无论你做广告、设计,还是摄影、建筑、室内等等行业,甚至公司中的运营、市场、文案等等…… 

你一定可以找到那个在合作、交往的过程中,让你感受到生活不易的“甲方”爸爸。

这里,我并非一棒子打死所有“甲方”位置上的人。

然而,你有没有认真地思考过:为什么有些甲方温柔体贴如沐春风,有些甲方又总是让你感觉死乞白赖刻意刁难? 

随着我这么多年持续不断地摸索,我逐渐探索出了一套理论—— 

和甲方交往的难易程度,其实取决于这个甲方身上的一系列“变量” 

为此,我画了三幅“曲线图”,帮助你们更好地理解,它们是如何影响你正在面对的甲方爸爸的。 

结合这几个指标,来看一下,你就清楚了。


01
和甲方交往的难易程度
v.s.
甲方的专业程度

影响甲方是否“好对付”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甲方在你所在的这个领域,拥有的专业知识水平。

这个并不难理解。 

如果你能够参透“甲方”这个身份的本质,你就会知道:“甲方”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 他们往往有自己的想法,但并不具备独立完成或者是高效完成的能力
  • 他们的专业水平往往和乙方有一定差距,对具体事物的认知也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所以,甲方需要去雇佣乙方,实现一些自己“做不到”、“做不好”的事儿。
仅此而已。 

在理解了这个本质的基础上,解读这张图并不困难。

如果你的甲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外行人”,啥都不懂啥都不会,那你的工作其实是相对轻松的。 

为什么?我倒是很少看到所谓的房地产开发商,去对设计和施工部门,就具体的户型设计、楼盘规划指点江山的。 

因为太专业了。

但随着甲方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他们总是会更想为这个项目贡献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这是最需要警惕的时候——
因为你的甲方爸爸,很容易就会陷入一个“不懂装懂”的误区里面。

我在公司曾经为某个科技公司设计一份路演PPT。负责对接的员工,是一位标准的职场白领小姐姐。

所有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从对接需求、提供样稿到生产成品,一切顺利。

但最终交付的时候,却出了许多让人不快的事情。 

她先是要了我们的源文件,然后自己“大刀阔斧”地删改了好几页,把我们精心设计、编排的字体和排版结构去了个精光,在蓝色的背景上用红色的微软雅黑大字把标题横在了正中间。

做了个示意图,你们品品

我没有说什么。毕竟甲方开心就好。但她这时开始反过来抱怨了:

“听说你们比较专业,才请你们一页几百块地来设计PPT,没想到做出来的就这个样子,跟我们自己做又有什么区别?”

说完,还把PPT又丢了回来,让我们照着她精心“优化”后的版本再做修改输出。

这可把我给吓到了。
甲方不专业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他们认为自己“很专业”,并且为这个本应由专业的乙方来负责的项目强行加上自己的许多“专业意见”

从甲方的角度思考,其实这是蛮合理的一件事情:我花了钱的,当然要按照我要求的来。

但按你的来,真的能做好吗?

这大概是让所有乙方都头疼的一个问题。
毕竟,最终要为甲方这些想法买单的,往往也还是我们自己啊。

要避免自己的甲方爸爸掉进这样一个陷阱里,其实也有很多种方式。

最直接的,就是尽可能地提升你的“专业含金量”。
当你足够专业的时候,你才能够对你所从事的工作,掌握充分的话语权。

不要想着事事都让甲方过目,而是应该让他们觉得,这件事情,只有你能做。

而跨过了这个不懂装懂的坎之后,其实就轻松很多了。 

当甲方的专业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他会知道你应该怎么去做,所以一般不会给你一些错误的意见;

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作为一个雇佣你完成专业工作的甲方,给你提专业意见,本身是一件极其不理智的事情。

遇到这样的甲方,往往是最为舒心的。但相应地,在某些方面,他们也可能会有基于专业理解产生的更严格的要求。


02
和甲方交往的难易程度
v.s.
甲方的预算 

传统的甲方乙方关系,归结成一句话,就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所以,甲方的预算,很多时候左右着你和他打交道时需要背负的压力。 

这个“预算”,其实你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去理解。 

我是一个设计师,所以我更倾向于用做设计举例子:

有人请你做一个海报,答应给你一定数额的报酬,这个就是他在这份工作上的“预算”

但如果你,被你的上司或者是人事招聘到一家公司里工作,每个月领一份固定数量的工资奖金——那这也是他们提供给你的,这份工作上的“预算”。 

你可以认为,乙方付出时间、精力,凭借专业技能,为甲方解决一些问题,从甲方那里在反过来得到一些资源、回报。 

这个关系的本质,也就是价值交换
而所谓“预算”,就影响了你付出了的那些时间、精力,可以为你带来多少价值

那“预算”是怎么影响甲方的难搞程度的呢? 

我其实很仔细地思考了一下,预算在多数时候,其实影响的是我们自己的心理接受水平。 

面对一个固定的工作,给的钱越多,当然做起来越轻松了。 

但是,这里面同样也有一个影响甲方行为的误区。 

“预算”通常是双方共同协商和沟通以后得出的一个结果,不仅取决于甲方愿意为你付出多少,也取决于你跟甲方要多少。 

它是相互作用的。
你跟甲方要多少,往往就决定了甲方要决定从你这里“得到”多少。 

换句话说,和预算一并产生的,是甲方的内心期望

在我还比较年轻的时候,我因为这个道理,还吃过不少苦头。 

比如,我还在大学里的时候,因为担心太高的报价会让甲方望而生畏,所以总会开出许多让人更容易接受的报价。 

一张海报,市价可能要500-800元。朋友介绍过来,问我你能做吗,他们预算可能稍微低一点。 

300块?合作愉快。 

但到后来,我发现,刻意把自己的“预算”压低,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当甲方认定你只值300块钱时,他虽然不会用800块的标准来要求你,但对你的工作质量的认知,永远也只会停留在300块钱的水平上。

哪怕你干了500块钱的活。 

也因此,在这样一个微妙而敏感的阶段,甲方会用大量的额外要求来平衡自己内心的获得感。 

这时候,让你改个稿子,多出几份,对于他而言也并不是一件这么难接受的事情了。 

300块钱的设计,多改几次不是应该的吗?

后来我就学乖了。 

上个月,同样是朋友介绍的一个客户,要做一场小展会的品牌设计。一个Logo,加一块展板,我开了2000块的预算,对方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我花了大约一周的时间,仔细地出了一份设计方案,还结合实际场景,为甲方提供了很详细的应用参考。

结果自然是比较愉快的。

我拿到了理想的报酬,也用心为甲方做了令人满意的设计;而甲方觉得自己花了一笔钱,买到了一个不错的设计,面子上也有光。

最重要的是,一个2000块的设计师,自然不会像300块的设计一样,需要这么多额外的“调教”。

没有金刚钻,是不能揽瓷器活儿的。
而当你的水平、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层级的时候,不妨大胆地给自己开出一个更高的“预算线” 

你不能低估了自己的价值。
也千万不能让别人低估了你的价值。

03
和甲方交往的难易程度
v.s.
甲方的熟悉程度

这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个指标了。

其实,和甲方打交道,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本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

你和甲方到底熟不熟?
这也是决定你的甲方是否难以应付的关键。 

我认为,当你和一位甲方完全不熟的时候,这时处理起问题来是毫无压力的。

这时候的关系,就停留在最单纯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上面。

但和甲方一步步变得更加熟悉起来之后,你会体会到其中的一些麻烦所在:

比如,因为各种各样的情分,对于一些不合理的意见,也不怎么好意思提出拒绝
再比如,碍于面子不敢过多提钱和报酬的事情,从而让多数时候的努力变成了白工。

我多数时候是不怎么介意帮朋友做一些小设计的。但确实,偶尔面对一些“朋友介绍来”的单子,我也是本着能帮尽帮的态度揽了下来。

所以也就深切地体会到了“谈钱伤感情”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去年,我有一项工作,是为一个朋友介绍的即将开业的轻食餐吧设计一套视觉系统和餐酒单。

对方的负责人非常友好,邀请我去了离家不远的他们的门店做客了好几回,帮着参谋规划他们的装修设计。

然而很不巧,我又在人情的作用下,开了一个偏低的预算出来。而他们,也时不时会用一些“专业”的意见,对我的设计旁敲侧击一下。比如:

“小X啊,这几页的顺序,这样子会不会更好一点呢?要不你改一版出来我们看看效果吧?” 

“那看来还是之前那种好一点呢。对了,我之前忘记给你这些餐品的具体价格了,麻烦你加到里面重新再排版一下哦~” 

…… 

我其实是个好面子的人。
而熟络的对方提了要求,我往往不擅长拒绝。

但这种反复又徒劳的改动,确实让我度过了相当煎熬的一段时间。

那大概也是我去年唯一一个没有做完的项目。

我完成了80%左右,便借口接下来的工作繁忙(是真的忙,而且因为他们的原因拖长了两周工期),和他们结算了部分报酬,转交给了另一位设计师完成。

为什么?因为太难去沟通了。

当双方处于这样一种半熟不熟,或者说商务场合上的一种“表面熟悉”时——
无论是在涉及具体工作内容的意见上,还是涉及预算定金尾款的各种“谈钱”的场合,你都会发现,自己处于一个被动接受,不那么好去还以同等“颜色”的位置上。 

在职场的绝大部分工作中,这一条道理也是如此:
很多时候,太过于亲切和熟络的关系,反而会不利于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运作。

保持合适的距离,永远是建立良好工作关系的根基。

然而,好的关系一定会对工作产生妨害吗?
并不一定。

当你们的关系足够好,并且好到谈钱也不伤感情,提意见也能直言不讳的时候,这种关系,就逐渐恢复到了最单纯的状态上了。

无论是设计师和甲方,还是员工与上司,又或者是其他任何一种存在价值交换的关系之间,都是如此。

而当关系好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有两种可能性

虽然如很多成功的创业公司一样,保持极其紧密的关系关联与高度的默契,会带来许多合作上的便利。

但如果你们看过《中国合伙人》,大概也就会知道,“千万别跟好朋友合伙开公司”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邓超、黄晓明、佟大为饰演的三位主角,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在机缘巧合的影响下合伙开办起了英语培训机构。 

他们的事业很成功,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位曾经的至交好友间,因为理念、想法的差异,和生意经营上的分歧而渐行渐远。 

和朋友一起做生意,有一个坏处,就是“太熟”。 

因为太熟,大家一定会有感情;

在生意场上,受到各种精心计算的利益关系影响,很多事情,并非表面上的不好提,而是打自心底的顾忌和难处理

而放到当下的场景里也是如此。 

当甲方和乙方足够熟悉时,其实“甲乙双方”的关系,就不再严格存在了。 

这时,双方的角色,更像是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的“合伙人”。 

也因此,我在这里提供了两种可能性: 

你可能能够因为良好的合作与默契一起做成一件事情,也有可能因为更深刻地接触到了与你一起共事的人的秉性、内心,而开始重新检视你做这件事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要么做得很好,要么做不下去。
具体会是哪一种可能性,我还就真的无法确定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不就是这样复杂的嘛。


在最后,我把这三张图放到了一起。

当你看完这几张图以后,我想可能你会对所谓的“甲方乙方”关系,产生一些新的理解。 

当然,讨论哪种甲方更好对付,倒不如再琢磨一下,如何去精进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提升自己的实际价值来得更实在一些。 

最后,祝愿天下的每一位乙方,都能够在工作中遇到事少、钱多、和你不熟的那个“甲方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