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台

编剧是画图纸的设计师

墨恋 · 12月27日 · 2020年 · · 1461次已读

本篇内容转载:微博 “西安影视圈”→ 原地址

编剧到底是什么?剧本到底是什么?

把复杂的事情拆解开来,达到可以入手的程度。

别人问我编剧是什么?我先告诉他们编剧不是什么,编剧不是小说家,编剧不是作家,反之亦然。剧本不是小说。没有任何一本小说可以直接拿来拍电影的,剧本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弄清楚后就知道编剧到底是什么。

编剧只不过是影视创作流程里的一小步而已,创作流程需要导演、演员、制作团队等,需要钱、投资方,变成了影视作品,还需要平台,院线、宣传方等等,一个影视作品一定包含8个内容,很像盖房子,盖房、装修、广告等,才可能有人来买房子,剧本其实更像是一张图纸,整个剧组的一张图纸,编剧就是画图纸的设计师。

像《钢铁侠》里面的图纸,虽然你看不懂,但是很好看。美感来自于数学模型的精确。文字也会有某种物理的东西,节奏感很好,我前一阵子做一个剧本,写了几稿后不知道怎么写了。我就尝试把剧本数学化,一个电影剧本90分钟3万字,把电影分成9本也就是9个部分,起承转合+高潮,2+2+2+2+1=9,按90分钟标准每个部分是10分钟大约3000字,这就是节奏,如果“起”的部分过长,会头重脚轻。

先说起,就是开篇的20分钟。出场人物介绍、人物困境、矛盾、朋友的状态,用10分钟,“起”的下半段,就是人物和事情的第一次转变。我习惯把一个戏拆解,像零部件一样拆解,20分钟可以继续拆解更细的起承转合,比如5分钟一个单元,5场戏。

看一场戏不能单独看,它是整体的一部分,20分钟里也有起承转合,每一本戏的起承转合里面都有起承转合,整个戏被拆成了十几份,你就知道怎么做了,这就是理工科思维。把它当成一个过程去看,与以前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你可以去和导演、演员聊,去了解,包括了解宣传、院线等,你才可能对观众有自己的看法。

文艺片比较像小说,文艺片完全是导演个人情绪的表达,非常个人化的东西。商业片创作是有一定规律的。我想提供一套工具化的创作东西。把你脑海里的一句话、新闻上的东西变成剧本,把非常炫的东西,生活积淀,人生感悟、文笔、灵感称为四大炫,无法量化,生活积淀可遇可修,人生感悟可遇不可修,文笔可修不可遇,需要多写多练,灵感不可遇不可修。这些很炫的东西并不足以支持写出优秀的剧本,都是文科思维,是动手的思维。

现在的年轻编剧往往缺乏理工科思维。看到大家提的问题,一个年轻的编剧会写所有电影的类型,不可能,比如亲子题材你可能就不会写,因为你没有生活体验。

生活里的事情才是最好的故事,人生感悟和生活积淀是成正比的,你经历过和你只是听说过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借鉴和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同时追过14部剧,我发现许多戏都是雷同的,好莱坞也是这样,就是几个主要主题,好看但是和你没什么关系,比如种族歧视,你拿来翻拍就是不对劲,包括《x战警》其实就是种族歧视,奈飞《谁是受害者》只有在台湾才是那个样子,在大陆不可能这样的,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问题和表达方式,那么你设计这个楼到底理念是什么?是你自己的理解,不是抄袭也不是借鉴。

我觉得年轻的编剧应该干一件重要的事情,少看手机里提纯后的东西。曾经有个领导说你们没事看央视13套,有许多故事和新闻不错,自己看了觉得不错,以后就照此办理,发现了许多很好的题材。

新闻里看到的都是可以写的故事,可以提炼,我想问大家多久没有看过新闻了?你可能每天看到的是今日头条、抖音,一个好的创作者应该了解国家希望你传播的价值观。包括看一看新闻之间的广告,要有对新闻的判断和敏感,不要去编造,美国的城市和农村和中国的不一样,其实很多人很陌生,并不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状态。

我很少坐地铁,有一次和太太一起坐地铁,意识到许多观众其实是坐地铁的。有一次和平台的人聊天,听说了倍速观影这个词,我试了一下很痛苦,完全适应不了。观察生活,观察大家在地铁上看什么,有一段时间抖音推网文,是一个很无脑的故事:一个人位高权重,反杀了许多想害他的人,编剧习惯性的老想通过作品传递点什么东西。我们夫妻都是编剧会很认真的看剧,会全部看完,看完后聊。现在平台还有只看这个演员的戏的选择,平台的人说现在1.5倍速看就是很好看了,一倍速看戏的几乎没有。

我在三个平台都是会员,都充值。后来才知道很少有人这样做,我不太理解为什么倍速看戏完全不影响?编剧有没有想过被观众倍速观看?你的45分钟只值20分钟,我开始很反感这个,觉得是对影视工作者的侮辱,后来发现很多人看剧是为了放松,有一个可以关注的点就好了。

我是从业者,我最喜欢的剧是《大明王朝1566》,平台的人说他也知道是好剧,但是他不会看。有观影负担,看不懂。

大部分观众看戏是为了放松,那么我们能不能转换一下思维,让观众没有那么大的负担,就像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展示的。

我们公司的剧《花间提壶方大厨》《人间烟火花小厨》刚开始被平台各种否定,说剧情没有矛盾等等;后来播出后很受欢迎,我就反思,不给观众观影负担其实也是创作的一个逻辑。一个设计师不能只能设计高楼大厦,那么他来设计一把椅子,首先是舒服,不是外观,观众的观影需求不一样。需要很轻松。当然不能乱写,乱写观众也不爱看。

现在市场谁说了算?平台还是甲方?现在都说大数据,大数据不等于市场,大数据是结果,你是什么样的心态和情绪看戏,大数据不知道。我们不是观众,是从业者,会习惯性的看剧本结构的。

有一天写东西电脑突然死机了,出现蓝屏,损失了300、500字,很生气,忽然意识到如果我是码农,观众只关心结果,至于你电脑卡不卡,死不死机,不会关心的。

还有恐怖片,其实是男生约女生的工具,研究大数据不如研究周围观众看戏的心态。女生看恐怖片的尖叫是解压的过程。有人解压去锻炼,有人很疲惫要去跑跑步,但是大多数人累了是躺着不动,这是观众看戏的心态,这是真正真实存在的东西。

《雍正王朝》是好戏,你到底是做烧脑还是催眠的戏?其实做好任何一件都牛逼。编剧是一门手艺,可以去琢磨的方式,不是非此即彼的事情。

收到了许多问题,有个编剧说他自己的剧本非常好,只要500万成本,票房肯定10亿,我很奇怪怎么得出这样的结论?谁给他得出这样的判断?10亿票房的电影具备什么样的特点?一定有共鸣。电视剧是陪伴,电影是某种仪式感的东西,以小博大一定是无法去规定,一定是运气。有些青年编剧太想去一蹴而就,而不是去琢磨如何写好剧本。

电影是一个被牢牢锁定在电影院的观影体验,你去看一个电影,提前吃饭,再逛一逛,时间要化4-5个小时,时间成本很高,这需要莫大的动力,比如喜欢的明星、导演,电影有一种仪式感,是社交的一部分,有聊天的话题,电影要让人感到值!

诺兰电影在中国票房并不高。现在的电影创作要秉持一个概念,电影和我有什么关系?要有代入感和情感共鸣,观众看电影抱着几种心态:一种猎奇、一种消磨时间、一种看完去骂。

比如写《前任攻略》的时候,要不要设计全家欢的结尾?现实生活里,相爱的人走到一起的到底有多少?讲真爱的电影和你有什么关系?应该是没有在一起的更多吧?

观众其实看的是自己的故事,那么什么是自己的故事?我很喜欢给自己提问,每个人的故事都不一样,有没有共性的东西?是造梦还是叫醒你?问题是造梦你信吗?金秀贤最近新戏《就是神经病也没关系》还是造梦,你信吗?那么这些戏对你有什么帮助?让你松了一口气还是让你越来越远了?

我不想叫醒你,只是提醒你,你在睡觉,叫醒和造梦都代表你想传达的东西,我想写第三种:展示睡觉,展示一个人怎么睡着的;《前任3》的成功源于我们对情感的理解,看到了情感里的问题,我们说了许多普通情侣在情感状态中常见的问题。

人们都希望自己所做的都有回报,比如中国式道歉,希望得到回报得到原谅。实际上对不起的真正的概念是自己觉得做错了,《前任3》的结尾女主吃芒果,只是在完成自己的状态,这个是比较浪漫的做法。

把观众和观影的关系扔掉,你身边的人,每天遇到的矛盾是什么矛盾?找准了这个东西,找准内心的需求和环境的差异。

为什么许多不爱的人在一起?这个很有意思。中国有句话叫门当户对?什么叫门当户对?两个家庭的三观准确叫门当户对。

想一想观众去电影院是看电影到底和我有什么关系?至于类型就是包装。找一个特别真实的情感才能寻找真实的戏剧逻辑,戏剧动作才会特别真实。

两个人情感好了就没戏了,戏就是不顺的事情,就是矛盾就是冲突,如果相濡以沫,就没戏。幸福是结果,不是过程,戏就是折腾,轻松只存在于朋友圈里,富二代等的痛苦你体会不到。

我们往往对角色的想法太片面了。你们举例子《燃烧》,就是成长。我认识从小父母很严厉,长大后很孝顺的人,现在都说许多问题是原生家庭的问题,那么你真的了解父母为什么这么做吗?那个年代那个环境,他们还能做什么?有时候,你到了父母的年龄,就能明白了父母的困境了。现在原生家庭成了遮羞布了,成了一个借口。

人物没写透的原因是不了解,真实的人物状态是什么。

我们的父母也在改变,也在慢慢改变,只是慢一些,我母亲也在拼多多上买东西了。我们的父母只是过去没有时间享受生活。

理工科的思维就是不要模棱两可,要精准问出来。

许多编剧都陷在特别正确的废话里了,比如治愈童年。要把一个剧本拆到无法拆的地步。我写5个人的人物小传写了23000字,其中50%在剧本中用不到。但是我觉得很有必要,一个人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为什么许多角色如此单薄,就是没有梳理清楚,就是概念上的人。

其实你把你父母、妻子、周围的人研究明白了,基本上就明白了,这是社会的最小单元。给人物写传记好过给人物编传记。

人物符号化的背后,这个人做任何事就一个原则,有一天做出了和原则不相符的时候,戏就出来了。

现在编剧太少问为什么了?比如一个好色之徒放过了一个美女,就是一个好故事,你怎么解释放过?正人君子其实是好色之徒,怎么好色?就会有很多设定,可以进行排列组合,如果做唯一性的概念,一个妇产科男医生和泌尿科女医生,妇产科男医生第一次对异性有了反应,这就是韩剧《恋爱的味道》。

编剧往往陷入了文字陷阱、灵感里了,特别爱说人生感悟,说我最近看了什么片子等等,其实应该多说我最近认识了一个人、遇到了一件事,说事说人少说片子。

一个编剧如果不会口头表达会很吃亏,你们有没有给别人介绍过自己的剧本?讲故事给听众听。编剧应该接受说书的培训,说书就是埋扣,听书的时候脑子里是有画面的,还有一个方法讲故事时录下来,自己听自己说的,现在许多编剧只会写不会说。

设计图纸给什么样的人看的?给工程师看的,剧本也不是给观众看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这就要求适当润一下色,用一点小说手法,剧本的剧本的第一步是让人代入感,有美感,加一点语言的描述。使剧本拥有一定的阅读感,阅读负担不重。

我自己最讨厌2个事情:观影习惯,责编(是编剧的敌人),编剧的门槛很低,其实真正的编剧门槛很高,你有没有代表作?有没有成名作?有的人从入门到有成名作的时间是一辈子。要了解剧本之外的东西,谁来演谁来拍,都要了解,编剧其实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行业,许多编剧现在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编剧一个人想,一个人写,能写出一个好剧来,那就是天才。要多听别人的反应,很可能你卡住的地方别人一句话就化解了,多去沟通多和朋友说故事,许多编剧容易陷入自己的字眼里。我不怕否定,许多编剧一旦被否定会很生气,应该是别人否定的时候马上想到解决办法,写完剧本后就进入一个多方博弈的状态,要多和别人沟通。你的剧本会给很多人看的。如果长期没有人交流,编剧的敏感程度和热情程度会下降,这恰恰是支撑你编剧的重要力量,会耗损掉你的热情和激情。

写剧本的时候要全情投入,甚至你不愿意去了解的人和事。包括二倍速,了解它背后的逻辑。编剧的包容力应该是最大的,包容所有的事情。我们公司每次开会有20多个编剧提意见,不要让意见左右到你,有选择性的听意见,编剧创造力足够的情况下,包容力才会大,怎么样才能提高判断力?你要看过判断过很多东西。

你写过多少字?写废过多少剧本?大概字数,按50%修改量,按一个编剧的作品是一个电影+一个电视剧,字数需要50多万字。

一个电影3万字,你总共写了10万字,那算是很顺利了。你可以点开输入法,看看自己写过多少万字,写多了手感是不一样的。编剧一定不要害怕多写,编剧就是感性进行理性创作的过程。

剧本被推翻了很痛苦,要究其原因,二稿推倒重来,下次如果有这个征兆,提前讨论。大纲出来后,一定要甲方确定导演,导演进来,讨论主题是编剧和导演讨论主题,这时候不能把编剧的权利放掉。

第一稿出来后应该进入长时间的讨论,是不是人物清楚了?往往是开始聊的很好,但是写出来的不一样,这是因为概念不是真实的东西,概念需要大量的细节填充去支持它。

到了回答问题阶段,史老师回答了许多编剧的问题:

1、戏就是反转、矛盾,一个正常的人做不正常的事,不正常的人干正常的事,不能顺拐。

2、参加电影节用处不大,形式大于内容,那些投稿的剧本都是非专业人士的剧本,好的创意在形成剧本之前就有人盯着了。

3、编剧节拍表有用,是辅助但不要太迷信。

4、编剧转导演,比如田羽生,必须有自己的制作班底,才有可能做电影。

5、新人编剧推销自己,多找朋友约人。

6、先找范本看,成型电影电视剧的剧本。

7、好莱坞有编剧工会系统,会买翻拍权,比如《无间道》。

8、投资小收益大的剧本,都是谁判断出来的?醒醒吧。都是新人编剧的想法,太想当然了。

9、一定要自信,别老觉得自己是文人。

10、我比较推崇编剧转行当导演,全行业编剧化,你一定要看的明白,不让好剧本溜走。

11、资方最希望原始股买入,编剧就是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要了解甲方的心态。

12、编剧要有一些刨根问底的匠人精神,精确的理工精神,要有足够的变通的能力,要知道编剧的实际门槛很高,没有成名作之前,荧幕上没有你的名字之前,你只能说你是准备从事编剧行业的人。只有你写了100万字后,才能说有了写作的能力,但你还不是编剧,因为你没有成名作。

13、行业缺乏好编剧,缺乏职业、专业、敬业的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