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窗

长评丨以《全职高手》为例,小谈不同载体的改编

墨恋 · 12月18日 · 2020年 · · 1881次已读

本篇篇幅或引起重度不适,墨墨提醒请务必做好心理准备!

透明菌的碎碎念

收到稿子的时候透明菌是震惊的,到底是有多少爱才能写出这么长的剧评???以及……

到底是多大的胆才干得出这样大跨度的横评???

为了不造成阅读难度,透明菌决定把这篇稿子做成连载。

就算是这样,今天的更新还是有点长,请大家耐心食用。

另外,文章配图图源均来自网络,有水印的透明菌就不抹了哈~没有的我找不到原图啊~

Part 1

本PART内容原地址:微信公众号 “网配小透明”→ 原地址

《全职高手》孵化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IP孵化案例。
大量的衍生作品,各种载体的改编形式,让我们看到拥有各种不同魅力的全职,这也是我选择这个作品来做这次横比的原因。

这次,涉及到的载体包括有声书、广播剧、动画番和电视剧。
这几种载体对于原著的改编力度,按照从小到大排序是 有声书<广播剧<动画番<电视剧
这是单指《全职》这部作品。

事实上,动画番和电视剧作为影视化作品,改编力度大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哪怕会大到对于出场人物进行合并,对情节进行原创都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这里面涉及更复杂的商业营销需求,我们不予过度置评。

这其中,有声书我选的是刺儿单人播讲的版本;
广播剧包括729声工场团队配音版本(第一季)和风流逐声团队配音版本(第一至五集);
而动画番只涉及第一季(动画电影没时间去看);
电视剧只看了第一二集(动画和电视剧的配音团队也是729声工场)。

最后,我要先表明一下立场:
我个人,不是蝴蝶蓝的粉,不是书粉,也不是叶修粉或者其他人物粉。
另外,称不上是阿杰的狂热粉,既不是杨洋的颜粉也称不上是他的演技黑。

这么多配音员里,一定要说我特别粉谁,那大概是叶清老师。
这么多配音员里,一定要说我是谁的黑,那多半是petboy。(别问我为什么,懂的人都懂)
但是我会尽量地以客观的态度,摆事实讲道理,就事论事。
接下来,我们进正题【透明菌插花:居然这么久了还没进正题吗???

在众多载体中,有声书和广播剧,赋予角色声音形象,从发音、语气和声调习惯中去塑造一个角色的立体感,用BGM去带动剧情氛围;
动画番和电视剧,赋予角色视听形象,从人物衣着举止和对话独白双方面去丰满一个角色,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去衔接剧情。

而所谓的改编,那就涉及到人设定位、情节顺序、剧情节奏以及其中的细节设定上的呈现。

在几个改编载体中,最忠于原著的,自然是有声书。
它基本不做改编,尽可能地按照原著去还原每一个设定(有些主播会根据情况,增加一些原著中所没有的解说内容,以弥补听觉记忆的弱势问题)。
那可能就有人说,这还需要主播播讲?现在电子书都带语音转播功能啊。

那我建议,你打开刺儿播讲的《全职高手》听一听,再打开电子书下面的声音按钮听电子音给你读,你自然就知道区别在哪里了。

有声书在播讲中,每个角色都是由主播赋予个性,同时塑造出差异性。
可能是声线、可能是语气、可能是口音,主播用各种方法去创造符合原著人设的角色,并将之与其他角色区别开。
同一场中尽量不出现人设极为相似的角色设定,并且重要角色的设定需要延续全书,这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做录前功课和录后校正的(多人播讲在这方面难度会低一些)。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众多有声书版本中选了刺儿的版本,他是单人播讲,更具特殊性。

举个例子,叶修的人设,从出场就与烟息息相关,陈果吐槽过他“烟也是叼着油条也是叼着,还有什么是他不能叼着的”。
所以,在叶修叼上第一支烟开始,刺儿给这个角色的说话方式就设定了是一种叼着东西在说话的感觉。
这个设定,在后期方锐进入兴欣以后起到了作用。
刺儿给方锐与叶修设定了相似的声线,但是叶修的说话方式成为了一种决定性的区分两个角色的标签,可以说是成功地解决了两个角色同时在场时的设定冲突问题。

当然,也有难免不好区分的时候,比如唐柔和苏沐橙。
男声伪女音,一般来说,不是掐嗓就是把气息控虚。
两个女孩的人设都是年轻的大美女,那么在声线呈现上都会更偏向轻快的甜美的方向。而唐柔和苏沐橙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果决干练的性格,气息上就有一定的相似性。
不过俩妹纸的对话不多,更多的是与叶修的沟通,根据人物关系来处理这就好处理多了。
刺儿对此的处理就是,唐柔的气息更低柔拘谨一些,毕竟她跟叶修不熟;而苏沐橙的就更为轻快放纵一些,有时还会带点小撒娇的鼻音。

必须说,刺儿创造了属于他的叶修、唐柔、陈果、黄少天、韩文清……
这是有声书的魅力,更是他的个人功底。

而在剧情节奏上,刺儿把控得就更精彩了。
他用张弛有度的播讲节奏去人为地创造剧情点。

《全职高手》中存在许多精彩的比赛描述,看文字的时候可能是平面的、空洞的。
想象力不足的话,甚至可能完全无法体会到一场比赛的紧张程度。

而刺儿在描述一些赛事的时候则会有意识地加快叙述节奏,去创造紧迫感,迎合比赛节奏的密集性。
常常一大段听下来,并不觉枯燥反而是酣畅淋漓。

但,要说有声书的缺点,也是有的。
那些大段大段的描述性文字、解说性文字,听起来其实还是蛮烦的。

我们可以理解,有一部分文字是不可少的。因为对于游戏规则、参数的描述是在塑造世界观。
故事前期对于规则的塑造越细致,读者对于游戏的理解就越完全越觉得真实,甚至能够跟得上一些参数对于扭转战局的决定性理由,甚至挑得出原著在描述战局时出现的纰漏。

(个人觉得,这也是为什么到后期兴欣对上轮回,蝴蝶蓝对于周泽楷过于空放式的描述无法让读者认同这是叶修大敌的原因,因为这个角色并不拥有足够匹配他实力定位的比赛描述,枪王就是个虚幻的被亲妈开了挂的角色)

但是放在播讲里,这些解说文字听起来真的蛮让人烦躁的。
毕竟听觉记忆的信息留存能力有限,大段的描述性文字可以说是真实演绎了什么是穿脑无痕。
可能不少人还切身感觉到了原著在哪些位置做了灌水处理吧?

作品传送-有声书

作品传送 有声书《全职高手》主播:八音六合丶刺儿

PART 2

本PART内容原地址:微信公众号 “网配小透明”→ 原地址

上期我们说了有声书这种载体的改编,是以主播作为核心的二次创作者,而在这期要谈的广播剧改编中,就出现了编剧、配音和后期三重的二次创作。

广播剧以听觉感官作为信息接收载体,优势是相比视听作品,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劣势也在于需要听众拥有更丰富的想象能力。
编剧、配音、后期的二次创作都在于帮助听众建立起脑内画面,增加信息转化效率,让一个好故事能够尽可能完整地被听众吸收,甚至增色。
这一期我们做两套不同团队的改编对比,这样大家对于二次创作的效果应该会有更直观的感受。

-1- 剧 本

首先是剧本的创作,编剧把控着整个剧情的节奏、伏笔的铺陈以及人设的基础。
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觉得奇怪,真正体现人设的不是配音吗?为什么会放到剧本来说?反正我说一下吧。

我这里说的人设,不是往常我们说的那些标签性质的东西,而是角色的言行举止与事件之间的关联性。
这些内容反映角色的思想性格,同时角色的思想性格反向决定着他们对事件会产生怎样的反应。二者共同决定着一个角色的逻辑性与饱满度。

(有的时候比较敏感的读者/听众/观众会觉得某个角色的行为不合理不符合人设,就是因为性格倒推行为发现不符合逻辑)

另外,广播剧编剧对于书面语的修正以及由于听觉感官需要而进行的补缺补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听剧的舒适度。

729声工场制作广播剧《全职高手》  海报

我们来对比一下两部广播剧在剧本上的二次创作。

729声工场的编剧在开场对于故事背景先做了一个铺陈,以快节奏的三连冠播报和后续的新闻播报来侧切进入
一方面先带着听众热个身,产生兴奋感,另一方面也让听众对于男主角接下来的落差遭遇产生不忿的心理共鸣,是一种很好的铺垫处理。
风流逐声的编剧在开场直切,同样是用新闻播报引出男主角面临的困境但是开场氛围选择直接压低,剧情铺开更直接(但是开场那段脚步太长且缺乏紧促感反而把节奏拖慢了)。

再举个例子,两个版本都将苏沐秋的这个伏笔放置到了打开千机伞箱子的时候。
729声工场的编剧在这里引出的内容比较多,包括散人职业的特殊性(不过我觉得设置让其他玩家吐槽的方式不免奇怪,大家都在网吧里玩游戏呢谁有空看叶修的电脑?)。
并且,直接让苏沐秋出场,用叶修的OS给他打上了高光,对于听众走进叶修的内心有比较大的帮助。
风流逐声的编剧则是走伏笔路线,叶修的OS赋予了千机伞神秘的纪念意义,给苏沐秋的存在很隐晦地打了个伏笔,引起听众的好奇心。

风流逐声工作室制作广播剧《全职高手》 海报

我并不想说两种改编哪种更优秀。
毕竟风流逐声的版本我没有听下去,很多伏笔只有在揭开之后才能知道这个伏笔究竟打了几层,每一层都对剧情有什么助推作用。

只是,对于听众来说,前期信息量铺陈得越充足,对于听众的理解相对越友好;剧情的设置越有悬念,对于听众的吸引相对越大。当然,二者之间存在一点对冲,这之间的尺度如何把握也是一种技巧。

另外,之前说过,《全职》是一部出场人物众多的作品,在广播剧的前期,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大量无法第一时间感知是谁的人物出现,需要通过对白或者独白去把人物点明,否则就会出现非原著党,或者是空耳党难以跟上剧情的情况。

这一点,显然风流逐声的编剧没有考虑到。
很多人物在第一次出场到退场,没有任何提示说明这是谁,有的人物要到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出场的时候,才有剧情去点明这是谁。
这显然不是一个成熟的剧组该出现的纰漏。

-2- 配 音

在配音的二次创作上就比较有趣了。
因为我们听到的成品有很大可能是配音员与配音导演之间互相拉锯之后的成果

按照正常的流程是这样的:
配音导演根据剧本(事实上,正常情况下剧本也是导演和编剧互相拉锯之后的成果)圈定出一个人设,然后去选角。
确定选角以后,配音员会根据剧本和人物小传(甚至是原著)来进一步解读角色,进行配音。

这个过程就像是玩填色本。
导演给出的人设就像是个大体的轮廓,剧本呢就是个参考图,但是最后这朵花到底是朱红色还是酒红色,是全部涂满还是做了个渐变,那就得看填色的人了(当然,导演还是具有一键复原权力的)。

我们就用叶修这个角色来举例。

原著中的叶修被书粉戏称“叶不修”,外显性格倾向于——皮、痞、二皮脸。
而他的战术风格更反映出他性格中随机应变的超强适应能力。
他为了成为职业玩家,有冲劲(离家出走),能忍(多年不露脸),为了(游戏)信仰无所畏惧的同时也愿意承担责任做出牺牲。

原著中的叶修可以说是高光打得不太像是个真实的人,作者给他开了蛮大的金手指。
他具有很高的情商,他的弱点都放在除了游戏以外的事情,对于游戏之外的事情自带冷漠buff,对于游戏和同路者却能十分敏锐。
因为执着而生痴念。

那么,在广播剧中,叶修被演绎成什么样的人呢?

阿杰版本的叶修,执着和皮都在线,二皮脸也很OK。
但是,一方面是烟不离嘴这个人设的削弱,一方面是阿杰的声音自带一股正气,所以阿杰版本的叶修显得比较正比较稳,是个可靠的队长,是个有弱点会疼痛的人,是个内心里充沛的情义和执念能被听众更快递地感知到的人。

petboy版本的叶修,从本质上来说,不像是原著中那个吃遍各种苦头才从草根爬上王者的叶修,更像是一个积威甚重的上位者。他也有疼痛感,但是有更强的自制力。
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一方面是这种类型的磁性声线自带霸总阴影,一方面是配音员对于这个角色的理解和原著差距偏大,语音语调塑造出来的感觉太“端”,无论是对白还是独白都拥有一种难以抹除的距离感和压迫感。

嗯,这样说感觉有点虚,还是要举例。
就拿叶修对孙翔说的“如果喜欢,就把这一切当作是荣耀,而不是炫耀”来进行一下对比吧。

阿杰-荣耀不是炫耀 ↓

petboy-荣耀不是炫耀 ↓

(音频节分别选自《全职高手》广播剧729声工场版本第一季第一集和风流逐声版本第一季第一集)

如果以原著为基准,叶修在说这句话时的心态,应该是——压抑的愤慨有之,萧索有之,对后辈的训诫有之,对继任者的嘱托有之。
所以,这么多情绪综合起来,以叶修的性格来说,表达出来的方式应该更郑重而不是更尖锐。

因此,在这句话的表达上,我觉得,阿杰版本的叶修对情绪的把控更接近原著一些;
petboy版本的叶修更接近叶修的敌人看到的叶修,更具压迫感、更暗黑的叶修。

-3- 后 期

最后,我们说说后期的二次创作。
我要摆明车马地吹一波729声工场的后期,真的太棒了好吗!!!

这部剧中存在大量的游戏场、打斗场景,在原著中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文字描述来展现,在广播剧中就需要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和后期的音乐音效来同步协作,为听众呈现打斗进程和每一个决策的意义。
这里面还是涉及到打斗场面如何进行选择性呈现而不会因为冗长的游戏场面而打乱故事推进的节奏。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系统音的设定,带有机械感的女音,入队、拾取、系统公告的反复性,哪怕占用时长也要为听众塑造出熟悉的场景感,真的很拼了。
还有还有,打斗场景中除了武器击打音,每个角色还会同步发出相应的呼喝声,每个角色的行进、动作时都有匹配角色装备风格的相应音效,千机伞变形时也有相应的固定音效,这都是加强剧情代入感、听众互动感的重要细节。

729后期样例 ↓

(音频节选自《全职高手》广播剧729声工场版本第一季第一集)

总之,如果说一部剧的满分是100,那么729声工场在后期上的处理已经为他们赢得了50分。
舒适的听感、优秀的场景搭建、合理搭配的音乐音效和诸多细节的处理,让整部剧显得饱满而具象。

P.S.在看动漫之前我以为是动漫版本的音乐音效为广播剧打的底子好,看了动漫发现,并不能完全这么说。事实上,动漫版本的后期风格跟广播剧版本并不一样。

相比而言,在后期的处理上,风流逐声确实是比较弱势的。
风流逐声的后期可能对于荣耀游戏的整个场景搭建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所以在游戏场景的处理上明显比较简单、平面。
而在情节节奏和过渡处理上,后期的想象力空间比较窄,比如,有的地方的脚步声有意义却没有选到合适的音效或是节奏感,有的地方的脚步声意义不明。

这里,我拿“暗夜猫妖”这场君莫笑一战成名的BOSS战来举个例子,这是在前5集当中,风流逐声做得相对比较精细的一场了。
进副本时的环境渲染做到了,但是战斗听起来仍然觉得整个团队的剥离感比较重,后期给了大量的氛围音效、过渡音效来加强动态场景感,配音方面并没有加入到后期的配合中去。
后期选用的音效也比较陈旧,战斗时的感觉更像是武侠击打类的武器音效以及现在比较常见的页游风音效的叠加,缺乏高品质电子游戏的质感(或者说,缺乏我想象中的荣耀电子游戏感)。

729声工场制作广播剧《全职高手》ED  海报

这一点,729声工场就做得很不错。
后期为游戏选择的配乐很有带入感,能够很快地调动起听众的热血。
游戏音效的选择也很是优秀,每个BOSS都有独特的音效搭配,每个副本进入后的配乐切换很是带感。我觉得这位后期大大一定是个常玩游戏的人。

最后补充一下,理论上来说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对比是不太讲道理的,毕竟729声工场是沉淀多年的职业老手。
但是,我觉得,既然二者都是收费的剧目,那么就不存在所谓的职业之差了。

作品传送-广播剧

作品传送 729声工场 《全职高手》

作品传送风流逐声 《全职高手》

PART 3

本PART内容原地址:微信公众号 “网配小透明”→ 原地址

终于到影视的部分了。
今天我们把动画版和剧版的《全职高手》合并来说一说——影视改编能给广播剧改编带来哪些灵感,或提示。

以上是我浓缩模拟的一个网配版制作组沟通片段。
虽然大家不至于一开始都能凑齐一起讨论,但是需要讨论的问题跟影视版的其实相差不大。

看过《全职高手》原著的人应该都知道:
这本书的特点是篇幅长、出场人物众多,情节波折大,人物设定爽点明显且具备大量的绝地反击或者反手打脸的情节设置。

另外就是,这本书无CP,至少官宣没有
所有的情感线都是与游戏产生直接关联,对于游戏接触不多的人可能就比较难产生情感共鸣。

因此,作为电竞题材商业性质的影视化改编,无论是动画版还是剧版的《全职》普遍意义上存在着——
游戏规则补全、游戏场景感营造以及是否需要强化情感共鸣线、合并相似角色等难题。

首先是改编工作量太大,对于制作周期造成很大压力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处理方式和效果真的是见仁见智。

动画版的核心还是做减法。
但是,第一季的减法做得还不错。
选择了一集引出一个重要人物的方式,来作为压缩剧情的时候还能尽可能地保持节奏,让每一集的支线都和主线保持关联的方法。

这样的方式有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是,无论是原著粉还是零基础观众都能很快地进入剧情节奏,把观看门槛卡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也不至于删改太大伤害到原著粉的感情。

(咳咳,虽然还是有很多观众是十分严格的)

影视版则是做了加法。(我只看了头两集,后续剧情感谢百度提供的剧情纲要)
以原著为世界观基础,然后抓住原著中被弱化的情感元素进行放大、强化人物纠葛,在原著的主线不变的基础上,对支线剧情进行大刀阔斧的重塑。

这样的方式对于零基础观众以及明星粉来说是很友好的,也能更方便地通过审查。
但是成型的故事本身和原著基本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可以说是彻底放弃了原著粉。

在这一点上,我相信绝大部分的广播剧改编都会更倾向于避免剧版的做法。
毕竟基础已经是小众人群了,再得罪原著粉就得不偿失了。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动画版的做法对于广播剧改编非常有借鉴性。
很多长篇改编广播剧,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合理地进行剧情删改——
原著本身的每个情节都会赋予一定的意义,且原著的章节节奏跟剧本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删改的时候从剧情中再拉出一条合适自身载体性质的章节线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游戏世界观的完整度补全、场景感的完善问题。
这个问题在影视化中的可用手法比较多。
比如动画版就将游戏内的套装、副本、战斗技能等等都给画出来,而影视版则是通过真人CG技术去制作的。

效果暂且不说,至少在影视化方面它占据一个信息双管道摄取的优势,信息传递效率的提高能够降低观众的思维紧绷感。
简单来说就是,看动画、电视剧,远比听广播剧来得更轻松、更容易跟得上剧情

个人认为,在这方面,广播剧天生及不上影视化作品的优势,就不要去过度强求了。

而广播剧更值得从影视化作品中学习、参考的,应该是在后期制作部分——
关于听感上的立体效果对于场景感塑造的帮助。

比如,一根棍子从脑后袭来:
如果后期制作上能够模仿影视化中的听感效果做出带有后方定位的声音效果,那么必然听感会比简单地放进去一个挥舞棍子的“咻咻”声来得更优秀。

另外,我在动画版《全职高手》的演职员名单中看到了拟音师的存在。
有兴趣在声音后期制作上深造的朋友不妨去研究一下拟音师的功课,我相信会对你们打开声音里世界的大门有很大帮助的。

最后我想单独说一下影视剧能够为我们(广播剧制作)提供的最大参考——场景感的建立。

这不是一部两部的作品能够提供给我们的,而是在横扫各种制作优秀的影视作品后才能累积出来的经验。
这也是我以前常常建议新人后期要多看看影视作品,而不能只是靠听剧来刷经验的原因。

事实上,很多新人后期在做剧的时候最大的不足往往不是音频处理技术,而是场景搭建的单薄感,以及分寸感的把握。

场景单薄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新人后期或者制作不走心的后期身上。
很多新人后期,或者是素材库不丰富的后期对场景的处理都是很制式化的。

夜晚就是虫鸣、清晨就是鸟鸣;
古代的街道就是“诶糖葫芦诶”,现代的街道就是“汽车声”;
古代的脚步就是布鞋声,现代的脚步就是皮鞋高跟鞋声;
……

这有错吗?
没有错,但是很单薄、很粗简,缺乏细节。
丰满的场景感需要后期具有点到点的细节想象力。
这个时候影视剧就能够提供更多的参考,帮助新人后期从借鉴、模仿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场景想象力。

而场景搭建的分寸感把握问题则常常出现在成长阶段的后期身上。

所谓过犹不及,人的听觉信息获取力是有限的,太过丰富的场景细节有时候造成的是听感上的不舒适以及信息溢出。
而这个分寸的把握真的蛮唯心的,所以建议有这种困扰的后期不妨多看看优秀的影视作品是怎么处理的。

一部制作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够做到——
只听声音也能让人充满画面感,并且准确攫取到信息。

我希望我所反复强调的——制作优秀——能够被你们理解。
毕竟,不是所有优秀的作品都是制作优秀的作品。反之亦然。

作品传送-动画

作品传送动画 《全职高手 第一季》

作品传送-电视剧

作品传送电视剧 《全职高手》

PART 4

本PART内容原地址:微信公众号 “网配小透明”→ 原地址

最后,我想单独地谈谈五个版本——有声书、广播剧(729声工场版)、广播剧(风流逐声版)、动画版和电视剧版的叶修
嗯,勉强算是个横比?

总的来说,我觉得按照有声书-广播剧-动画-电视剧的顺序来横比的话,这是一个叶修从神到人蜕变的顺序链。

有声书版的叶修,可以说是个非常玲珑剔透的存在。

所谓玲珑,在于他什么都明白,人心也好,人性也罢,他都看在眼里,所以才能成就叶修的战术风格——以人心谋算战局。

但是,叶修同时又是剔透的。
整本书中,他的所有目的都只为游戏、只为胜利、只为冠军。
如果你不能理解他的某一个行为是为了什么,那么只要反过来从这个安排能够为最后的胜利获得什么来倒推,自然能够找出缘由。

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一个了悟人心却又一心一意的人吗?
有的,大多是年逾古稀或者是历经过大起大落的人。

但在叶修离家出走的时候就已经有这样的性格雏形,而当他最终获得冠军要回家的时候也不过年近而立。
叶修太年轻了。他的人设和成长路线让他看起来更像是个神。

而到广播剧里,编导和CV对叶修的解读明显让叶修的神格弱化,更加人性化。

729声工场版本的叶修比较正气,这是我一直觉得阿杰其实不太贴叶修的原因之一(没有烟瘾的叶修简直魅力大减!!!)。
但是,阿杰的功底在那,对于人物的解读也很细腻,自然而然地就将叶修的“人”的部分放大了。

比如,叶修的独白,显示出叶修内心也会存在有茫然、伤感等情绪。只是,他更明白自己的责任,也更擅长将自己装备成一个强大的存在。
他不是个天生的强者,明白自己的弱点然后向着目标一路向前,才让他更加强大。

风流逐声版本的叶修,我之前说过,他更像是叶修敌人眼中的叶修,气场开得太大。
不过这种气场跟“神”那样的跳脱于外的漠视感又不一样,更像是上下两个阶层之间的气势碾压。

出现这个现象,我必须说,这和CV的配音习惯有直接关系
petboy配音的问题一直都存在:他总是让角色印上自己的烙印,而不是让自己成为角色。

演叶修的时候其实也存在这个问题。
他在这个角色的解读里面加上了他长期以来扮演其他角色都存在的一些标签,比如强势、比如苏。
这些标签,让这个版本的叶修区别于其他的版本,也让他和大多数原著粉所理解的叶修产生了差异。
这种现象,说不好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动画版本的叶修,大约是因为影视化了,表情、动作都有了最直接的表现,所以更进一步地从“神”变成了“人”
比如内心戏,动画中就可以通过微表情来表现叶修的落寞、愤怒、悲伤等等。而这些因为和人产生羁绊才存在的情绪,正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关键。

同理,电视剧也是占据了影视化的优势,而且剧情改编将重点分了一半给感情戏,又在人设上(莫名其妙)放大了叶修生活无能的人设。
所以,电视剧版的叶修可以说是彻底从神坛跌落,勉强只能说是个游戏天才吧。

为什么要单独这么做一次对比呢?
因为我一直觉得,原著中的叶修真的是太苏了啊!!!

看书可能不会有这么明显的感觉,但是随着改编载体的变化,这样的不和谐感会逐步变得越来越强烈。这其实也是常见的改编造成的水土不服。
而要克制这种水土不服,我觉得,首先,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是——谢绝无脑改编。

不知道为啥,这几年我看到很多做改编剧的广播剧剧组卡司里面是没有编剧的

有的改编剧听下来我也会忍不住发出来自灵魂的质问“编剧到底在干什么???”“怎么编剧完全没有存在感???”
甚至也有编剧会觉得,改编剧比原创剧要来得好做。

对,我承认改编剧本的入门门槛要比原创剧本来得低。
但是,要克服水土不服却需要更强的第三视角的客观性。
甚至于,原著作者常常也不是自己作品的合适改编者,主观视角往往会让作者更难发现作品的问题,也更难对剧情进行取舍。

所以,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横比,能够让大家理解,让更多编剧理解——

编剧在改编类剧目中需要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意义绝对不小于原创剧目。

而所谓的“烂文出好剧”,正是编剧的高光时刻。